垃圾治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。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,也是一个十足的经济问题。在中国各大城市面对“垃圾围城”的窘境时,简单指责环保部门的垃圾车不作为有失公允。垃圾治理是一个公共物品提供的问题,一方面关系着广大村民的身心健康、村容村貌、对投资和旅游的吸引力,另一方面则关乎乡村行政治理、制度建设、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。以点带面,乡村垃圾治理可以说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,甚至可以说,治好垃圾是实现城镇化的关键。 在过去三十五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中,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的城市化浪潮。从建国初期的矿区、兵工、冶炼、化工等工业化伴生的城市化,到近三个十年以来由商业发展和商品、服务的交易带来的城市化,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经济转型和产业重组的副产品。  在我国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,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。我们应该看到,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“美丽乡村”的十年间,便利广大村民的饮用水工程、道路、自来水、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都有巨大发展,垃圾处理虽有改善,但仍是一个“老大难”问题。在众多的乡村中,生活垃圾随意倾倒、建筑垃圾分散污染耕地、有害有毒的化工垃圾污染农田、河流、地下水的情况仍很普遍。很多人家仍然对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习以为常,且不说夏天的主街上污水横流、恶臭扑鼻,在凛冽的冬天,夜深人静时倒在街面上的污水板结成冰,让每一个行人战战兢兢。即使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图景,随处可见的垃圾也很难掩盖崭新的公共健身设施带来的荣光。这些地方的农村垃圾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处置,那么只会在短期内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、阻碍投资环境的优化,而在长期内产生污染的扩散和积累,贻害后人。 走遍欧洲发达国家,每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村镇莫不是整饬干净、美丽如画,人口超过一两千人的村子已经有了城市的模样: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、人们居住的公寓楼环境宜人、路灯明亮、公共空间便利多元、购物区休闲区规划合理、市政(村政)部门办事方便、消防安保网络等设施齐备。农民上楼并不是城镇化,从农业户口换成城镇化口并不是城镇化,农村自来水开始像城市一样收取水费并不是城镇化,甚至,高楼大厦、天桥立交并不是城镇化。从人口居住真实环境的意义上讲,能够在公正的制度下通过履行公民义务,进而享受公共物品,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。
 对城镇化的理解决定了推动城镇化的措施,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为关键。城镇化主旨在于公共物品(洒水车)的提供,与此同时,应避免“公地悲剧”的发生。纵观我国当下的老大难问题,多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在资源分配上的冲突,并在公共物品(环卫垃圾车)的提供上表现得尤为突出。从农村垃圾治理的问题上,可以看出政府对城镇化的理解是否以人为本,推动城镇化的决心是否坚定,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。
|